是谁推介了仓央嘉措(2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天才与普通人的区别 就在于“怪” 其实,于道泉在藏学研究领域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个人的坚持、更离不开他的“怪”,这正是另外一个形容词。于道泉来
天才与普通人的区别
就在于“怪”
其实,于道泉在藏学研究领域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个人的坚持、更离不开他的“怪”,这正是另外一个形容词。于道泉来自山东省著名的于氏家族。于家祖祖辈辈都以务农为生,到于道泉的父亲于明信这一代才开始接触教育,不过,他们一家都有一种潜在的天分。
于明信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教育家和山东省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,又是一位资深的社会活动家,一生以品学立世,家教严谨。在他的教导下,子女于道泉、于道源、于式玉、于若木分别在文学研究、抗战革命事业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得益于严厉的家道家风,于道泉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,也塑造了独特的人格特点。
“怪”表现在他人生的各个阶段。比如,为了自己感兴趣的印度文化,他断然放弃官费赴美留学的大好机会,惹得于明信勃然大怒,并以断绝其经济上的一切资助、赶出家门为要挟,于道泉依旧不为所动,毅然北上圆梦;跟着钢和泰学习梵文和藏文期间,于道泉写信给大妹妹于式玉说自己“每餐用梵文就着窝头吃”;为了攻克藏文关,于道泉离开北京大学的楼房,搬进古刹雍和宫的小房,拜藏族朋友为师,与喇嘛一起生活,苦学苦练数年,大大提高了藏文听、说、读、写、译的实践能力……虽然物质生活是清苦的,但他的精神世界绝对是富足的。于道泉有一种超然、脱俗的人格精神,巨著《仓央嘉措情歌》便证明了这种特立独行、不同凡响。
可以说,于道泉的特质是多面性的,同时他还是一个心无旁骛、潜心治学的文人。这两种相反的气质成就了他的“怪”,可能天才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“怪”。
正是“谜”成就了仓央嘉措
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性的民歌诗人,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拉萨藏文木刻版《仓央嘉措情歌》。而正因于道泉翻译《仓央嘉措情歌》一书,让他在汉藏文化交流史上的开创者地位由此确立。一位文人与一位诗人的缘分悄然缔结,但与于道泉的“怪”不同,仓央嘉措身上更多的是“谜”。
仓央嘉措在14岁时被选定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。他作诗不足为奇,但他没有以教规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,而是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,写下了许多缠绵的情歌,大胆地向传统势力挑战,展现出了巨大的勇气,仅凭这一点,他的诗歌便具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。
仓央嘉措的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的谜团,单就出生地来说,就有许多说法。于道泉说,仓央嘉措在“寞地一家信奉红教的世代名门降生”;对仓央嘉措颇有研究的黄颢说,他生在“宇松”“系贫困家庭”;曾缄说仓央嘉措系“西藏寞湖人也”;庄晶说,仓央嘉措出生于“沃域松—三洼地”;于乃昌说,仓央嘉措“原籍在门隅夏日错所属的派嘎,是贫苦农民”“做放牛娃”“域松即吴金林、桑杰林和措结林三地”;段宝林说,“他的故乡是西藏南部的域松地方”“15岁前在家参加劳动”。
仓央嘉措于清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出生,1697年在拉萨受坐床礼,成为六世达赖。1705年被诬为假达赖,押往北京,去向、生死不明。仓央嘉措已经去世了300多年,他孤独而短暂的一生依然充满了谜团。为何被选定为五世达赖转世灵童的他却成为“世间最美的情郎”,而他又是如何离去的,是被谋杀还是浪迹天涯,时至今日仍然不得而知。
前些年,因《非诚勿扰2》的热映,片中援引的《见与不见》催发了一轮造句模仿,连带着兴起了一拨“仓央嘉措热”。然而这首感动了许多人的《见与不见》并非仓央嘉措所作,而是女诗人扎西拉姆·多多的作品,名为《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》。另一首流传很广的作品《那一世》,被很多仓央嘉措迷认为是仓央嘉措的代表作之一,但实际上也并非出自他之手,而是朱哲琴专辑《央金玛》中的歌《信徒》。这些以仓央嘉措之名为人熟知的诗歌,为其本人笼上了又一层神秘的面纱。
不过,也正是“谜”成就了仓央嘉措。因为这个人是个谜,所以读过他诗歌的人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阐释仓央嘉措,他的诗、他的人也就越来越充满梦幻色彩了。
文章来源:《民族语文》 网址: http://www.mzyw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224/750.html
上一篇:李兆元:石宝山上弹唱俱佳的“情歌王子”
下一篇:我在北京用彝文翻译全国两会的文件